《風犬少年的天空》爆了。這部由張一白、韓琰、李炳強共同執(zhí)導、描寫重慶7名高中生生活的劇集,似乎給了國產青春劇一個不太一樣的打開方式。從主角們的重慶方言,到爬坡上坎的市井街頭,再到本劇所觸及的“社會階層差異”等關于少年成長的中心話題,《風犬少年的天空》向觀眾所展示的青春不屬于架空的瑪麗蘇世界,而屬于某個我們伸手可觸的心靈角落。青春熱血與殘酷現實在劇中并存,這樣的表現方式也許是它獲得良好口碑的重要原因。拍電影網有幸采訪到了《風犬少年的天空》的攝影指導陳琳老師。他與我們分享了自己拍攝這部“社會青春劇”的創(chuàng)作心得。與《風犬》在劇本和主題內核的深度上做出的努力相對應的,是這部劇在影像上對“電影級質感”的追求。在當下的影視行業(yè),不管電影、廣告還是劇集,影視作品的生產正在按“電影級”的標準轉向;然而在這一過程中,除了硬件、決心和精神力以外,我們還需要些什么?與陳琳老師的對話令我們不禁開始思考這個問題??催^這篇文章,或許你也會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答案。拍電影網:拍攝《風犬少年的天空》這部劇,您在攝影上預先確定了怎樣的拍攝思路,或整體的視覺風格?您的參考片有哪些?陳琳:《風犬》雖然是部網劇,但一白導演的要求是全程按照電影的方式來拍,也就是劇的拍攝進度來完成電影的調度和影響質感,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攝影師打破傳統(tǒng)的電視劇的工作習慣,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(zhàn)。在拍攝思路上,我的思考主要集中于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情況下,去快速地達到導演的要求。《風犬》是一個青春片,但我們看完劇本之后,認為這其實是一個現實主義題材的東西。開拍之前,大家跟導演確定了一個大概的方向,就是按照現實主義題材的方式去拍《風犬》這部所謂的青春片。包括光、包括鏡頭,基本都不是按照傳統(tǒng)青春劇的做法去做的。攝影機的調度方式上,導演為了追求真實的青春模樣,能夠讓演員更放松,更自由的發(fā)揮,所以很少限制演員的走位和表演,讓演員有更多即興發(fā)揮的地方呈現出來,所以我們這次主要以運動肩扛的拍攝方式為主,這樣能夠快速,準確,靈活的去撲捉到演員的表演。至于視覺參考,因為時間的問題倒沒做什么參考,只是按照自己的一個感覺,包括跟導演的溝通去完成。拍電影網:您是如何跟張一白導演及其他主創(chuàng)確定《風犬》的影像風格的?陳琳:一白導演本身就有很明確的電影美學風格,美術指導也是和導演合作過多部電影,所以我們很快確定了影片的風格。一白導演想讓這部片子里布滿重慶的煙火氣,還原地道的重慶市井生活,所以他想更接地氣地拍,在影像上做得更寫實一點點,以人為主,來輔助故事里少年真實的情感。這可能跟以前他那種小清新的、浪漫的風格不太一樣。也是因為這樣,我這次在影調處理上偏向于真實的光源,以自然光為主,沒有做太多的修飾光,讓人物與環(huán)境融合的更真實、自然。拍電影網:整部劇的布光上您是如何考量的?除了青春片比較常規(guī)的處理手法,注意到您在劇中也用到了一些比較風格化的打光方式。陳琳:我們這次沒有按照傳統(tǒng)的青春片方式做光,是因為我們把它定位到現實主義題材,要有真實感,所以我們的光源就要有依據,戲劇化的光源我們也都謹慎地使用。一方面,我們在影調的處理上偏向于真實的光源,沒有做太多的修飾光,讓人物與環(huán)境能夠融合的更真實、更自然一些;另一方面,也充分的利用了重慶這座城市自己的風格,重慶的顏色很豐富,有它自己特定的色彩,我們在夜戲的拍攝中,也充分的利用這一特點。另外,重慶的天氣以陰天為主,很少有晴天,為我們在影像處理上增加了一點難度。我們這部戲雖然力求真實,但題材畢竟是青春片啊,所以在影像上的處理還不能太灰,太陰暗。但好在重慶的陽光基本都是散射光,直射光的時候不是很多。這樣的天氣我覺得還是有利于我們的拍攝,使整個光比和環(huán)境反差變得很穩(wěn)定,可控范圍也比較大。我們也的確是幸運的,因為當我們需要陽光的時候,我們都恰到好處的抓住了重慶的太陽,達到了想要的拍攝效果,讓片子整體看來視覺層次更豐富。拍電影網:階級差異是本劇想要探討的一個很重要的話題,甚至有一些觀眾把它稱為“社會青春劇”。對青春熱血與殘酷現實的表現在劇中并存,在攝影上您是怎么去處理這種對比的?陳琳:關于每個人物的階級差異,首先美術老師在置景上就賦予了他們不同的氛圍。我在影像上利用影調的冷暖進行區(qū)分,用不同的光影來做氛圍。比如,安然和馬田家以明亮為主,來凸顯家庭氛圍;大力嬌的家則以暖調為主,因為大力嬌的家庭是很完整和睦的;而老狗、咪咪、大嘴三兄弟的家庭都有不同的境況,他們的家就都以冷調為主。拍電影網:《風犬》里的重慶給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,許多觀眾看完劇之后跑到劇中外景地打卡。重慶的地形很特殊,整座城市依山而建、錯落有致,非常上鏡。在整部劇的拍攝中,有哪些取景地給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?陳琳:重慶是兩江相匯的地方,也在一個盆地里,它的整個氣候是很特殊的,一直都是在一種潮濕的、悶悶的環(huán)境里,它的天空基本是沒有透的時候。它的地形和建筑也是,很多坡路,高高低低的,跟平原很不一樣。我們正常在一個平原拍攝的話,就拿成都來說,兩座城市很不一樣。成都是比較平面的,但是重慶是所謂的“山城”,它所有的空間,它的地平線、建筑乃至大環(huán)境,都是很立體的,而不是一般城市那種單一的、一個平面的展示。比如劉聞欽的家,就在一個小巷子里,但是我們鏡頭一抬,就能看到遠處一個城市的全景,這個就是重慶的地貌在視覺上帶來的幫助。另外重慶這座城市的顏色也很有特點。如果你去到重慶,你能看到好多人都在外邊吃飯,而不是在家里。所以說重慶的飯店,包括一些小買賣、小商小販,非常多。每一個小商販,每一個飯店都有它們自己的招牌,一到晚上所有顏色加起來的時候,那個感覺,就很重慶。這次拍攝給我留下印象比較深的是我們的主場景大興村,以及少年們奔跑的南平壩。開拍前我們和導演走遍了重慶所有的大街小巷,去尋找心目中的大興村,很幸運的找到了這個能夠代表重慶特色又市井的主場景。它并不大,也不是一個社區(qū),就是重慶這種地理情況之下才會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居民區(qū)的形態(tài)。幾棟樓之間,有一片大概不到1000平的空地,也就是兩三棟樓之間類似于社區(qū)的一塊地方。重慶這種地方還是很多的,但是局限也很大,留給我們尋找場景的空間比較小。首先我們這個戲是04、05年左右,離現在也有15年的時間,還是有一段距離的。我們想盡量去還原當時2000年左右重慶的樣子。現在發(fā)展都挺快的,城市的變化都很大,想要還原原貌還是挺難的。重慶雖然說本身有很多特殊的地理形態(tài),但好多地方都已經被開發(fā)了,這種老味道的地方不是那么多了。好多比較現代化的背景,我們是不敢去帶到的,很容易穿幫。重慶市內的幾個區(qū)我們基本都溜達得差不多了,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取景地。也是有一天美術突然無意間發(fā)現了這樣一塊地方,看到之后覺得挺不錯的,把照片提供給我們,我們過去看了看,跟我們理想的感覺挺接近的,大小也適合拍戲,才確定下來。這塊地方的話,方圓1000米左右都是類似的環(huán)境,對于拍攝來說不太容易穿幫。拍電影網:特殊的地形和建筑有沒有增加拍攝的難度?比如重慶有非常多的“梯坎”。第一集開場的一場戲,四個人爬上樓梯,從幼兒時代到初中再到高中,攝影機從背后到正面再到背后,這個鏡頭是如何完成的?陳琳:開篇第一場戲,四位少年在長梯上的三個時期的轉化,導演想一個長鏡頭來完成,由于地理環(huán)境的局限和不便,我們在長梯上狹窄的空間里操作,用如影手持的方法,在最后的人物轉換中上炮變成遙控頭的方式,把環(huán)境空間變化拍出來,一共分成三次拍攝,利用技術上的處理,來使整個鏡頭更流暢的呈現出來。重慶特殊的地理環(huán)境造就出高高低低的坡、大大小小的坎,這些起伏的路對我們攝影組來說增加了不少的困難。主要就是時間問題。只要是有移動鏡頭,基本都需要移動組去輔助鋪路、架高臺來完成。你看著很小一個坡,但要鋪機械軌道的話,大概就得有個10多20度,10多度的話頭尾高度差就得1米多、將近1米5的一個高度。所以說這都是時間問題,主要是一個時間成本,這是一個難點。其他的一些運動鏡頭,還好,像籃球、打斗,因為我們也經常拍,所以說沒有太大的一個難度,主要是移動組的兄弟們比較辛苦,跟著演員玩命地跑,鞋都跑壞了。拍電影網:您談到時間安排上的一些挑戰(zhàn),在最終效果和時間成本的控制上面,您作為攝影指導,包括一白導演,你們有沒有一個妥協(xié)或者堅持的過程?陳琳:肯定要妥協(xié)。比如說馬拉松那場戲,其實在篇幅里占得挺重的,但給到我們拍攝的其實只有一天時間。因為存在一個檔期的問題,再加上那天還碰上下雨,等于我們實際上是拍了半天多吧。導致好多鏡頭沒法去細拍,只能盡量保證一個素材量,方便后期剪輯。所以馬拉松我覺得是特別可惜的一場戲。包括教室的場景,我們用的二十九中是實景。這個學校本身是重慶市的重點中學,只允許我們周六、周日拍,平時是不能拍的。我們大概1/3的戲是在學校教室里邊,但每周只有2天時間是可以去拍的,也就是說每個月只有8天時間,那么多戲。最關鍵是學?;旧蠜]有夜戲,這樣我們的工作時間又壓縮了,就是說從早上7、8點鐘最多到晚上6點左右。這個時間對于我們來說是很緊張的。所以還是回到我們做的不是電影,而是劇集。現在不論是廣告也好、還是劇也好都是逐漸的按照電影的工作方式和標準來執(zhí)行了,但廣告、電影、劇三者的拍攝,在時間上有很大的區(qū)分:廣告每天按鏡頭量來計算,電影每天按場次來計算,劇每天則按頁數來計算。像我們碰到馬拉松這場戲這種情況,就沒辦法跟電影劇組一樣,等天氣轉好或者擇日再拍,只能迎難而上。電影一天可能也就是幾場戲,像我今年拍的電影的話,基本都是每天不到一頁紙的量。但如果你要拍劇,整個就不是按場來算了,就得是按頁數來算。比如說我們學校部分的戲,我記得最多的一天,我們拍了將近20場戲,6、7頁紙吧,而且只有一個白天的時間。
拍電影網:您談到現在不管電影、廣告還是劇,都是在按“電影級”的標準來做,但工時或者管理上并沒有因此做出某種調整或升級。您怎么看待這個情況?陳琳:我本身是拍廣告出身的,在北京拍了近10年的廣告。大概是最近這兩三年我開始更多地接戲了,前幾年一般都是以廣告為主。我認為做攝影的話,年齡和時間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。每個人都會經歷一個10年,我拍了10年廣告之后,必然會往影視上去轉。國內電影主流市場的攝影師,好多也都是拍廣告出來的。拍廣告的話,我們每天大概是20個鏡頭,工作制是16小時。電影的話——咱們不說像《八佰》那樣的大戲,一天可能連10個鏡頭都沒有——就說普遍的情況,大部分電影一天也就是一頁紙左右,時間的話可能會達到14個小時。電視劇或者網劇就不一樣了,劇的工作量是按頁數來要求的。比如說一天,平均要求是4頁紙或者6頁紙。一些電視劇劇組,可能每天平均最少得是6頁紙——6頁紙的話是什么概念?可能一天最少得10場戲以上。所以說電視劇的工作量,無形當中對表演、包括對整個拍攝質量的壓縮,都是一個問題。我們拍電影可能會加的一些移動鏡頭,或者一些有調度的東西,按照電視劇的模式,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,可能更多的是一些固定鏡頭,或者簡單的移動鏡頭。《風犬少年的天空》雖然是個網劇,但導演一直拍的都是電影,他也堅持以電影的質感為標準要求大家。在鏡頭的設計、調度的設計上,我們完全是在按電影的要求在走,但可能有一些我們沒辦法達到,只能去溝通、去取舍。攝影指導和攝影師的一個區(qū)分是什么?攝影師是以執(zhí)行為主,他拍一個鏡頭,不會去考慮時間的成本,但攝影指導需要考慮到時間成本。比如這一場戲導演只給我兩個小時到三個小時的時間,如果我這一個鏡頭就需要一個小時甚至一個半小時來完成,那么我就要去衡量,值不值得。如果我必須要去完成,那么可能我后面的鏡頭就得為這一個鏡頭買單。這就是我對拍劇跟拍電影之間有什么差別,最大的一個體會。拍電影網:會希望說能夠給你更多的時間,讓你有空間去做更好的創(chuàng)作嗎?陳琳:肯定的。大家做事情都是想把東西做好為主,但現在來說,有點可遇不可求。其實現在拍劇也好,電影也好,首先是演員的一個檔期問題。演員就給你這么長時間,比如一個電影給你20天,一個劇給你2個月,很多東西你沒辦法去做,所以很多情況是不由我們控制的。除了一些主流大片,演員不會有時間成本的考慮,像普通的中小成本的商業(yè)片,這都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。其實現在越來越好了。我也一直在跟其他朋友聊天,也在關注。比如現在拍電視劇,也不是像以前那樣一天15、6個小時,每天基本都是12、3個小時左右就收了,工作時間來說已經是一個良性的發(fā)展了。我們的休息時間很多時候也是根據演員的情況去調整,不像以前真的是經常一拍拍一個禮拜、十多天,很普遍的事?,F在的話,一拍拍幾大夜的情況肯定也是有的,但沒有那么密集了。陳琳:這次的拍攝我用了三臺ARRI Alexa Mini和ARRI Zeiss Master Prime鏡頭。阿萊現在基本是影視從業(yè)者的首選,我也跟導演碰過,我們討論了一下是采用寬畫幅,還是1.85、16:9的、劇集的一般畫幅。最終導演認為2.35寬畫幅的電影感雖然好,但還是以劇的畫幅去做更合適。考慮到拍攝進度和夜戲對城市的環(huán)境光利用,我們選擇了大光孔的MP鏡頭。它1.3的光孔,應該是球面鏡頭里最大的。大概零幾年的時候,MP就已經是主流的電影鏡頭了,雖然說現在又出了好多大畫幅鏡頭,但MP的整個畫質、包括扎實度,我認為是所有球面鏡頭里最好的。現在也出了一款光孔達到T1的,但那一顆鏡頭就要40多萬,而且我們也用不到——光孔用到1的時候,可能周圍全部都已經虛掉了。所以MP算是電影鏡頭里邊我認為最舒服的一個,畸變也不大。這款鏡頭的扎實程度,如果不需要特殊效果的話,肯定是我的首選。其次就是,我們這部戲的夜戲還是挺多的,打燈去拍肯定需要很長的時間,所以MP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的幫助,我們整個用光量上來說是比較少的。綜合來說,這次我選擇了一個既安全又懂事的方案吧。聲明: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(lián)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文/Isa 來源/電影攝影師(ID:pmovie_sheyingshi)
原文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B_y43dpulBpZr9gpSFoPvQ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