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后女生吳季禎的書法,跟多數人想的不一樣。除了用毛筆在紙上寫書法,她也在水果、蔬菜上寫,在木頭、浪板、玻璃上寫,在人的身體上寫;在美術館里寫,在大自然中寫,在城市街頭寫……不斷地拓展可以書寫的材料與場地。
她的字沒有一個固定的字體,笑稱自己是“亂寫吧體”,隨性而寫;書寫的內容則來源于自己和周圍人的經歷故事。她把生活里的感觸和情緒,濃縮為一句話,寫出來,表達內心最真實赤裸的想法。她想,通過各種方式看到這句話的人,可能會產生共鳴,得以慰藉,并借此思考自己的境遇。
十月底,吳季禎剛剛結束了今年的三場展覽,在臺北近郊的工作室和一條聊了聊。
在所有的社交媒體上,吳季禎的昵稱都是“今晚我是手”,簡介上寫著一句:是一個拍照寫字繡字偶爾還繡人頭的人。這句有點文藝清新、又有點跳脫的簡介,正如其人。外形清雅恬靜的她,接觸后逐漸展現開朗健談的一面,和各種各樣打破我們預期的反差。
《工藝之外》在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
《13個房間?? ?看不見的城市》在臺中植光花園酒店
今年疫情之后,吳季禎在臺北、臺中分別舉辦了3場大大小小的展覽,10月底,回到臺北近郊的工作室,直稱自己“累壞了”。
以下是吳季禎的自述。
吳季禎在臺北近郊工作室
我是1984年出生,成長過程中正好經歷從手寫字跨越到智能時代。我五六歲就開始手寫日記,一直保持至今。我們這一代人,還是會懷念小時候寫字的感覺,手寫字比較慢,用毛筆的話會再慢一些,那一句話必須是經過思考、想過才下筆。
我大學念的圖文傳播,主修攝影。畢業(yè)后,進入臺北市立美術館當攝影師,負責拍攝所有展覽和隨之而來的論壇、活動。工作穩(wěn)定,但公家單位里還是會有一些規(guī)范限制。
2012年,我第一次離開家,到澳洲打工旅行,生活單純,每天拍很多自己想要的畫面,沒有人來要求我,很自由。也讓我篤定要繼續(xù)做自己的創(chuàng)作。2013年開始有“今晚我是手”,因為生活里寫字、拍照等大多數事情都依賴著手。初期的創(chuàng)作以影像為主,有一次攝影聯展的時候,我在四幅作品的空白處寫字,很多人覺得好奇,逐漸開始用文字創(chuàng)作。
寫字記錄的習慣,其實父母帶給我的影響非常大。小時候,一開始聽到父母爭執(zhí),我會想逃避,但后來發(fā)現捂住耳朵也會聽見。所以我干脆很仔細地聽他們的對話,把我聽到的內容寫一封信給我爸爸,再寫封信給我媽,告訴他們其實對方是怎么想的。那時很單純地覺得,我如果幫他們化解,誤會爭吵是不是就消失了。
當然長大之后明白了,面對家人、朋友、感情,各種各樣的情緒,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蠻復雜的。所以我寫的內容,其實大部分都是在講人與人的關系。自己的故事、朋友們跟我講述的經歷,我把它們濃縮成一段話,寫出來。
一開始我有嘗試各種不同的筆,比如蘸水筆、鋼筆、手寫板、用魚骨沾墨水、也有絹印,最后回到用毛筆創(chuàng)作。先寫在宣紙上,再到各種不同形態(tài)、尺寸的紙,后來隨著主題的變化,不再滿足于紙上,我開始嘗試各種不同的材質,寫在水果蔬菜上、人體上、木料上、浪板上、透明的大球……能寫的我好像都會試著寫寫看。
圖源:香港體模社 攝影師:Simon C.
2018年,在臺南的海邊,我跟香港體模社合作了一系列作品。我在他們的身體上寫:該徹底忘記的是我的眼睛嘴角眉毛、我的臉、我的身體。你值得除此之外的每一種我的樣子。人的身體其實是最自然的,不管男女老少、高矮胖瘦,各種身體、各種尺寸,他們都覺得自然的身體是很美好的。除了身體這個載體,人還有很多面向,所以我寫的那句話,意思就是該忘記的是我表象的東西。
后來有一次我去市場買水果,看到每一種水果蔬菜的樣子、尺寸都很不同,它們也是自然長成這樣,不同顏色、不同形狀。所以我嘗試著把我寫在人身上的字,也寫在蔬菜和水果身上。
宜蘭的南方澳,是一個小漁港,對我來說是故地重游。看著同一片海,有不少感觸。我去拜訪了一個工藝單位“白米木屐村”,整個社區(qū)都在做改良過的臺式木屐。我看到他們有很多剩下的邊角廢料,各式各樣的形狀,就把當時的感悟寫在這些木料上。
我目前做過最大型的裝置,是在臺北的華文朗讀節(jié),寫完60片非常大的浪板之后做成展覽。浪板的凹凸面積很大,一開始字寫上去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,一直寫到第30片之后,好像已經不是浪板,已經像紙一樣,寫得非常快,會感受到自己從嘗試到習慣新的材質。
《事到如今你應該更殘忍地對待我才行》在臺中佔空間
前幾個月的展覽主題跟情緒和痛有關。每個人都會遇到情緒上的問題,我是一個負面創(chuàng)作的人,痛感會讓我有更多東西涌出來。因為我知道痛是會隨時間結束的,與其陷在其中,不如用一種方式去享受它,從痛里面得到一些什么。當你去享受痛,一直反復地去思考、越想越透徹的時候,你會看到清澈透明的心,所以我就嘗試在透明的大球上寫。
我喜歡在大的材料上寫,寫字已經不只是手腕的感覺,還有整個身體的變化。去年和另外兩個藝術家合作《流體光場》的劇場表演,從沒想過寫字這件事可以成為一個表演。我跟舞者有一些適應對方身體的過程,我們閉著眼睛,然后我要拉著他完全放松的身體寫字,我的肢體很自然地產生一個韻律。
他一邊舞動我一邊寫,有一種儀式感,讓我敬畏身體。我很誠心地尊重他們讓我在身上寫字,這需要很大的信任。未來我想繼續(xù)嘗試人體書寫的方式。
父母都有寫毛筆字的習慣,兩人字都寫得蠻美,我的字,一直寫不到父母對毛筆字的標準。我也不覺得我自己的字是一個字體,“自己亂寫的”體吧。有一年去上海參加一個展覽,遇到一個人,他走進來他就說,你知道丑書嗎……
其實字體是會一直不斷改變的,文字內容本身才是我想要表達的東西?,F在大家看到的那些句子,背后都有一個故事。我試著把這些句子寫得比較中性,讓它以一個開闊的方式,可以接受100個人的100種不同方式的解讀。
“愿在向前的路途中,我們把彼此留下。”有不同的兩派人的想法。有些人會覺得這句話很浪漫,想送給家人或伙伴;但有些人看到這段話會覺得好傷心哦。幾年前我寫下這段話的時候,確實是想要留住身邊的某些人,一起往前;但幾年后,身邊的人已經離開了,我們兩個變成把彼此留在原地,然后各自往前。大家其實都會帶入自己的生命經驗去解讀它。
“當一個正常人一點也不重要?!?/strong>這段話其實是寫給我的一個同學,我們從高中到大學同學了7年,畢業(yè)的時候,Ta跟我說Ta想要變性,從男生變成女生,我是Ta第一個告訴的人。一開始我是有一點震驚的,Ta想要跨越這個界限的時候,其實面臨到各方面的壓力和眼光。我想,為什么大家要去定義一個人是不是正常?而正常的定義又是誰可以決定的?
《日常革命》于2014年展于臺北南海藝廊
“選擇我自己的生活方式,其實就是我的日常革命?!?/strong>這件作品的主題是:不受框架限制無法被定義的我們。里面的內容就是我自己和朋友們在不同階段中感受到的框架,不管是情感、工作、社會、自己的狀態(tài),或是更大范圍的,關于人類、動物、環(huán)境和地球。當我們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時,其實就開始了一場生活的革命。整個社會價值體系,就是我革命的對象。
“好好活在時間里的人們,用自己的步調走完這趟,旅程中一次表也沒看過?!?/strong>這段話,源于我的攝影老師跟我分享他在西藏的經歷。他在西藏的路上看到很多年輕人,就問他們,小朋友幾歲,叫什么名字,我可不可以幫你拍個照?那些年輕人回答他說: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幾歲,因為沒有記錄自己的出生時間。
這有點震撼到我,在這么忙碌的社會里面,大家的時間觀念都確切到幾點幾分,卻有一個沒有時間的地方。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約對方出去,就會說吃完午飯的時候見。我那時候聽到這個故事,很著迷,就寫下了那段話。
有些觀眾的反饋讓我蠻意外的。起初我寫字是為了自己思考人與人之間關系,是比較內在或赤裸的事情。當我把它展覽出來,呈現給大家看的時候,有些人會在某些句子里找到他們自己的故事,有些人會發(fā)訊息跟我分享。
我們兩個人、甚至一群人,因為一段話,心里產生了共鳴。這種無聲的互動像是一個游戲,我想這才是一個完整的循環(huán)和情感流動吧。其實我們人類每個人都很類似,大家會遇到類似的境遇和問題,只是時間上、程度上不同,面對這件事的處理方式不同。當我把我自己思考總結的這些話呈現出去,是希望看到的人能關聯到自己,對自己產生更多的思考。這也是我持續(xù)創(chuàng)作文字的初衷。
最近結束了展覽回到工作室,我就幾乎不出門了,不工作的時候我是能不動就不動。即使在展覽之前,我花最長時間的其實都是想事情,一直想想想,反復想,有時候做夢還會想。但是你看我的人其實是沒有在動的,我可能從床上躺完之后出來就躺在沙發(fā)上,躺一整天。
父母可能到現在還覺得:啊你字寫成這樣也可以???但他們很支持我,我們一路彼此練習,已經逐漸磨合成能理解對方,像朋友一樣。
我今年36歲,身邊的人也不太覺得現在的女生一定要在幾歲完成結婚生子,或是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家庭的規(guī)范,有一個穩(wěn)定的收入——這些傳統觀念里的事,對我來說都擺在“想做的事”后面。這次疫情,也讓人更近距離地感受到,其實人的生命是很短暫的。如果我們一定要照著社會價值觀的藍圖或范本去活的話,很快就過完了,但過完的時候,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。
我對自己的要求是,好好活著。至少在活著的時候,做你想做的事情,沒有愧對你自己。
聲明: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,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及時更正、刪除,謝謝。
文/鴛鴦夢 來源/數英網
原文:https://www.digitaling.com/articles/374696.html
內容由作者原創(chuàng),轉載請注明來源,附以原文鏈接
http://www.beism.cn/news/8283.html全部評論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表情
添加圖片
發(fā)表評論